查看原文
其他

柳州第一座城雕“双马”移驻工博,背后竟有这么多故事……

柳州市委外宣办 画卷柳州 2020-08-28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



曾经矗立在飞鹅一、二路交叉口的“双马”雕塑

“‘双马’要搬走了,真有点舍不得。”“当年看着它屹立在飞鹅路,又看着它搬迁到雀儿山公园,现在搬到了柳州工业博物馆,摇身一变成为工业文物了。”



从雀儿山公园搬迁中的“双马”(叶露婷 摄)

     10月17日,象征着柳州人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双马”雕塑搬迁工程正式启动,从雀儿山公园双马广场搬迁至工业博物馆,今后将作为工业文物进行陈列展览。

      建成34年、曾经矗立在飞鹅路15年的“双马”,是柳州人心中抹不去的城市记忆,折射着一代柳州人的精神。再度搬迁,打开了柳州人尘封的记忆。


 “双马”为何要做这样的搬迁?

 “双马”又是缘何而来呢?


1我市第一座城市雕塑


“双马”雕塑建成于1984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柳州市第一座城市雕塑,当时立于飞鹅路上,与火车站老站房遥相呼应,是我市最突出最知名的标志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双马”地段街景(资料照片)

1958年,中央决定在广西设立三大工业区,并为柳州安排了十大工业项目,从此广西柳州的工业就像两匹新生的奔马,仰天长嘶,意气风发,你争我赶。面对再多的困难,柳州工业人就像这两匹奔马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敢想敢做,勇于拼搏。昂首阔步、气宇轩昂的双马便带有这样的拼劲。双马当先,马到成功,它寓意着柳州人奋勇拼搏、敢为人先的精神,见证了柳州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变化和工业的崛起。


2
“双马”雕塑是这样建成的


“双马”雕像形象是两匹骏马争斗的场景,柳州人称之为“马打架”。那么这座雕像的形象是怎么来的?它又是怎么诞生的?今年3月,记者采访到“双马”雕塑的制作者雕塑大师龚球夫。

  龚球夫曾参与设计、制作刘三姐对歌群像、柳侯公园柳宗元雕像、河堤“泳人”等一批柳州城市雕塑,其中“双马”就是他的早期作品之一。1982年,龚球夫在市住建委原城市雕塑研究室工作时,接到了创作这座雕塑的任务。他介绍,“双马”形象设计来源于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古龙坡会”斗马的场景。这个形象既体现了柳州少数民族风情,又展示出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柳州工业方兴未艾的气势。 

中国芦笙斗马文化之乡融水“斗马”现场(里里 摄)


  “双马”形象也是当时柳州市“八大金刚”之一的双马电扇厂的商标,这座雕像就由双马电扇厂出资承建,整个制作过程都是在该厂内完成。“双马”雕像的制作采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铜包水泥的制作工艺,先用水泥塑形后再贴铜片。铜片采用的是当时西江造船厂造船用的铜皮。这种工艺既节约成本,又能保证雕塑质量。 

“双马”牌电扇,也许你家还在用它(资料照片)

双马电扇厂商标

  1984年,“双马”雕塑落成,并安置在飞鹅路上,成为了当时广西最大的城市街头雕塑,也是柳州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时至今日,这两匹奔马前进的步伐仍然势不可挡,竞争与革新的气氛也愈加浓郁。


3
“双马”雕塑的前世今生


1984年10月1日

      “双马”建成并坐落于飞鹅路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柳州第一座城市雕塑。

上世纪80年代的“双马”雕像(资料照片)

2001年

      由于城市建设,“双马”雕塑迁至雀儿山公园,经过修复后继续在公园内展出。

搬迁前,在雀儿山公园双马广场的“双马”雕塑。(郦虹 摄)

2005年9月

      鉴于柳州市民对“双马”的情怀,我市在飞鹅路原址回建了新的“双马”雕塑。新的“双马”雕塑形象是两匹奔腾的骏马,象征着柳州各行各业飞跃发展、蒸蒸日上。

2018年10月18日拍摄的飞鹅路新双马雕像(郦虹 摄)

2018年10月17日

      原“双马”雕塑从雀儿山公园迁至柳州工业博物馆,将再现雄姿。

"双马"的新家——柳州工业博物馆


4
“马打架”背后的柳州奔腾


“双马”的故事,是柳州人珍视的城市记忆

柳州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刘丽虹撰写了一篇文章:

(上下滑动开始阅读)


“马打架”背后的柳州奔腾

◆ 郦虹


      “下车看见马打架,上桥看见十字架。”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柳州人形容下火车看到飞鹅路双马雕塑、上柳江大桥远观广场路人民医院顶楼十字架标志的顺口溜。如今,人民医院已经搬迁文昌路多年,双马雕塑在经历搬迁雀儿山公园之后准备落户柳州工业博物馆。

      据《柳州市志》记载,位于飞鹅路飞鹅一、二路交叉路口的水泥包铜双马雕塑为我市雕塑家龚球夫先生所作,柳州市双马电扇厂承建,1984年10月1日落成。

      2001年12月底,由于城市建设,双马雕塑搬迁雀儿山公园,后建成双马广场,重现双马英姿,使其成为凝结一段龙城建设发展史的场地。

      双马雕像是柳州市第一座被市民公认、体现柳州精神的标志性雕塑,其取材于柳州少数民族传统文体活动的斗马。斗马是居住在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瑶族人民一项民俗活动,相传这项活动源于一项婚姻裁决。据说,500年前最能赢得姑娘爱情的是斗马能手。因此,每有情敌相争时,苗王就组织斗马赛,获胜者便有权利娶他所喜欢的姑娘。所以,民间有“娶个老婆不容易”来形容斗马。经过后来的演变,斗马受到众人的喜爱,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每逢传统节日都有斗马,它已成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在融水苗乡盛行已有百年历史。

      于是,飞鹅路上的双马雕像,既是柳州人耳熟能详的地标,又是勇于进取的象征,更是柳州工业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

      柳州双马电扇厂,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柳州的“八大金刚”企业之一。“斗马”雕像由当时的柳州市双马电扇厂承建,雕塑形象正是“双马电扇”的商标。

     “双马”电扇曾经是柳州轻工业中的一匹驰名中外的“骏马”,最鼎盛时期曾经把厂开到了国外。收藏在工业博物馆的“双马牌”电扇分别有产于20世纪80年代的手动和遥控开关的台扇、落地扇。

      1971年4月,街道小厂市红阳五金厂试制成功罩极式400毫米单速台式电风扇,成为广西最早生产电风扇的厂家。1973年该厂改称红阳电扇厂。1974年试制成功无级调速吊扇。1979年,柳州市街道工业局将红阳电扇厂与市东风电器厂合并为柳州市电扇厂。此后,柳州的电扇生产得到长足发展,产品有台扇、落地扇和吊扇等,商标注册为“双马”,骏马双双奔腾起来。1981年,该厂电风扇产量为3.98万台,1982年为11.2万台,1983年达24.4万台,产销量仅次于上海华生电扇厂,居全国同行第二位,获得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

      1985年电风扇产量达到了51.6 万台,成为全国十大电扇厂之一。至此,电扇厂迎来了辉煌时期,生产的电扇大量出口国外。1989年2月出口2000套双马电器散件到泰国进行组装生产。1992年生产各类电风扇229.54万台,出口豪华吊扇10.2万台。到1995年年产电扇能力达120万台。

      柳州电扇厂在鼎盛时,出资在飞鹅路段建造了一座巨型城市雕塑,两匹骏马争雄竞技,表现出柳州人不服输、敢冲锋的精神和风采。

     虽然,柳州电扇厂已经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通过双马雕塑昭示了柳州人在改革开放时期“敢为人先”的精神,记录了柳州艰苦创业的点点滴滴。

      在双马挪到雀儿山公园之后,柳州市政协通过调研了解到,双马雕塑异位已失去了其公认的意义。因为,飞鹅路老双马雕像在市民心中已产生根深蒂固的印象,对其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已经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念念不忘,甚至有商家注册了“双马”商标,成为了无形资产。另外,老双马雕塑经过近30年的积淀,已属于文物范畴,应作为文物加以保护,不能随意改变其原型或复制。

      现在,当柳州市民知道双马雕塑有了新的归属——即将落户柳州工业博物馆后,底气十足地说:龙城过去有“双马”,柳州现在有“宝骏”,过去能雄起,现在一样能腾飞。

      说得好!双马代表着柳州工业过去的辉煌,宝骏昭示了工业柳州迈向新的时代。在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制造城、打造万亿工业强市的征途上,柳州一定会发挥“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



上世纪90年代与2018年的飞鹅一、二路交叉路口对比

(上图:资料照片 下图:郦虹 摄)

“双马”象征着柳州工业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奋斗精神。在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制造城、打造万亿工业强市的征途上,柳州一定会发挥“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



柳州这棵“树”,《广西日报》连发5篇文章!

-END-


柳州,一座城,一众人,在他们追求幸福的伟大创造中,不断创造出奇迹和事业。在隽永的山水间,在民族的奋斗中,在历史的长河里,在工业的雄奇中,这是事迹和人物共同书写着一幅幅画卷,我们因之将这座城市称之为画卷柳州。

请长按下图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画卷柳州”


作者:刘丽虹、柳州晚报记者叶露婷 雷媛媛 周枳伽 覃科


中共柳州市委外宣办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